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玄奘大師

0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西元六○二年),卒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縣)人。自幼家貧,但聰穎好學。

  隋煬帝大業八年(西元六一二年),皇帝下詔度僧(1)。當時玄奘只有十一歲,年齡不合規定,但他深受哥哥長捷法師的薰陶,抱有弘法利生的志願,於是也去應徵,終於得到主考的賞識而破格取錄。

(1)下詔度僧:帝王下聖旨讓一定數額的人經過甄選,出家為僧。

  玄奘研讀佛經時,發覺經文中常有文義未周全的地方,產生很多疑問,不能解決,於是發願要到印度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當時玄奘二十八歲,約了幾個同道,從陸路出發,途中備極艱苦,同行的人先後離去。他獨自來到戈壁沙漠(位於新疆省哈密縣,佔地八百多里),只見遍地砂礫,四周渺無人煙,但仍然冒險前進。

  玄奘越過伊吾(今新疆省哈密縣)國境,到了高昌(今新疆省吐魯番雅爾城),國王麴文泰也是信佛的,對玄奘很恭敬,除贈送很多禮品外,並護送他到邊境,又給他介紹信,請沿途各國的國王照應和保護他。

  玄奘在旅途中,每當遇到知名的學者,必定追隨他們學習。最後到達全印度最著名的那爛陀寺(位於古印度的摩揭陀國,是當時的佛教中心),跟當時的佛學權威戒賢論師及其他名師學習大、小乘經典,經五年之久,精通經、律、論三藏。每次跟外道辯論,玄奘都能把對方折服。因此,威名震撼全印度,許多國王、大臣和百姓都紛紛向他皈依。

  玄奘後來走遍全印度,朝禮佛陀的聖蹟,在印度一共逗留十五年,沿途經過五十六個國家。在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他帶了許多經典、舍利和佛像等物回國。在抵達國門時,先寫了一道奏章呈給皇帝。

  唐太宗看了,非常高興,派大臣前去迎接他。當他回到長安時,百姓沿途歡呼,香花遍地,法幢(2)飄揚,熱鬧非常。

(2)法幢:竪立在佛像前面,類似旗幟的東西。頂端安有寶珠,有長幅的絲帛裝飾下垂。表示佛陀統率眾生,制服魔眾的意思。

  玄奘在弘福寺開始翻譯的工作,前後十九年,共譯出了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由弟子筆錄《大唐西域記》,叙述取經的經過。唐太宗還寫了一篇《聖教序》來頌揚他。

  玄奘在六十三歲時去世,高宗罷朝三日以表示哀悼,舉行國葬那天,從全國各地前來參加喪禮的官、民、僧、俗達百多萬人,可見大家對他的崇敬。

  玄奘精通梵文(3),所譯的經典,文字貫串精鍊,矯正舊譯的錯誤,開闢了中國譯經史的一個新紀元,對我國研究佛教義理方面,貢獻很大。甚至對後世的文學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其次,他往返中、印,對兩地的文化、交通也起了溝通的作用。

(3)梵文:印度古文字,主要用來紀錄宗教的典籍。

  「取經」,指本國的僧侶從外地引進經典。

  佛典是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但早期由於篇章不全、或傳譯失真、或重要的典籍還沒有傳入,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因此從三國開始,僧人到西域或印度留學及取經的先後有百多人。

  其中,以玄奘法師的成就最大,而最值得我們效法的,是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求學和做事,如果以他做榜樣,是不愁不成功的。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七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二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0年

 

下一章:六祖慧能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