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師雕像(網上圖片:維基百科,閱覽授權條款)

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黎博士攝於2006年。
1991年,香港一個年輕人前往西安旅行,參訪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那時大慈恩寺仍不是旅遊熱點,有點荒蕪,不過在唐朝,這裏卻是重要的譯經場所,乃聞名中外的玄奘法師翻譯佛經多年之處。寺內大雁塔是為了收藏玄奘法師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佛像和舍利而修建。年輕人一步一步踏上大雁塔,心中懇切地向玄奘法師祈願:「法師,唯識好艱深,我讀不明白啊!你可不可加持我,讓我返回香港之後開智慧,讀得懂唯識呢?如果我能夠弄明白唯識,我願意今生今世盡形壽,幫你弘揚唯識!」
這位年輕人就是後來的佛教黃鳳翎中學宗教事務主任、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暨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黎耀祖博士。他回港後,雖然相繼失去了跟隨羅時憲教授(羅公)和李潤生教授的因緣,但在內地兩間大學都遇到傑出的學者。「結果中山大學畢業論文我寫玄奘的唯識學,博士論文寫窺基因明大疏,圓滿了當年這個願望,可以說我的碩士和博士都是用唯識因明畢業的。往後三十年來,我的講學內容都是以唯識學為主。」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黎博士憶述當年跟隨羅公學唯識,覺得很深奧。「羅公可以用一年時間講授《唯識三十頌》。首頌『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單是講解『法』字,就用了一堂時間,他用了整套唯識解釋一個字。」從前聽聞過唯識,卻一直一頭霧水,我把握機會向眼前的唯識專家請益。
「唯識的核心思想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簡單來說,世間一切存在離不開我們主體心識的活動範圍,離開之後在我的角度來說就是不存在。例如眼前的餐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因緣和合、依他起的,但是我通過八識接觸過它、望過它、摸過它、聞過它,這個印象熏入阿賴耶識當中,變成一個種子和記憶。即使這餐牌被拎走,我都可以回想起這餐牌的印象。這餐牌就是我在我的心識中呈現出來。」
「世間一切事物全是我們的心識轉現。如果沒有經過我們的八識過濾,這事物雖然客觀存在,但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不存在的。例如珠穆朗瑪峰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你從未聽過這名稱、未上過去、沒有看過它的相片和影片,那麼它在你的印象中、在你的世界中,它是不存在的。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進入了你的八識,再由你的八識呈現出來。人就好像投影機,會將數據投映在螢幕上,呈現出來。」
「我現在看這餐牌,我並不是看這餐牌的本質,其實那是眾多因緣條件包括光線、距離等各樣具足之後,我眼睛的視覺功能捕捉了這個影像,然後將影像呈現在視網膜上,視覺神經再將這數據傳送到大腦意識去做分析。」黎博士將所有因緣條件都拆解分析得極為仔細啊!但是這樣分析有何意義?
黎博士解釋,三界唯心是指在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我們存在的價值是由我們的心去決定。「如果你想做欲界眾生,由你的心決定。例如你想做欲界的畜生,就會做畜生。就算你現今是一個人的身軀,假如你做一些違反常理、道德和倫常的事,那就已經做了畜生。那是自己呈現的。像魏晉朝代的名士崇尚清談,放浪形骸,街上隨處睡覺,飲酒爛醉如泥,其實與畜生無異。每日坐在投注站外看馬經,也是出於那些人的選擇。欲界眾生追求物質,如追買最新型號手機,他們被物欲主宰,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有些人比較超脫,相當於色界和無色界,他們追求精神境界,甚至能夠達到初禪二禪三禪,可以完全拋棄物質世界,也是出於他們的選擇。即是說,人的存在價值、存在質素都是由自己去決定的。」
「假如學生天天去網吧打機,他的世界就決定了他以後也會這樣,以網吧為伴。」我打岔一問:「網絡世界算是無色界嗎?那裡沒有物質。」黎博士說:「問題是那是一個虛幻世界,唯識所現。由人自己的遍計所執構作出來。現今網絡上大行其道的AI、VR其實都是唯識所講,都是假的,不真實的,是自己呈現變出來的,但AI、VR等機器本身不是物質嗎?」
「三界唯心,你的存在質素由你自己決定。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這意思。一念心可以開出清淨無染的世界,也可以開出煩惱污染的俗世。一心開二門,你如何選擇呢?可以是清淨心真如門,也可以是流轉生死門。」
我又問:「雖然是自己選擇,但也會受之前造業所影響嗎?」黎博士解答:「債始終要還的。唯識稱之為種子,我們一定有一些有漏種子,但無始以來我們也有一些無漏種子。唯識很講究環境,你怎樣去創造因緣。未來是我們去創造的,像緣起一樣,在這開放式的世界,你種甚麼因就得甚麼果。正正是因緣和合,一切事物不能夠永恆,非一非常非主宰,你才有可變性。要靠你自己創造因緣,自己去改變。所以唯識是不難懂的。」
黎博士突然有感而發:「讀佛學讀得通透的人就會知道,其實南傳佛教是好好的,佛法一切都來自《阿含經》。不少人看不起部派佛教,其實他們的《阿毘達磨》講解佛法非常仔細,很值得研究。」
信仰是感性多於理性的嗎?
黎博士在佛學和哲學領域博學多聞,看得出他很樂意解答種種疑惑,而且鉅細靡遺。我有個困擾多時的問題,今次終於遇到合適的人讓我提問:「黎sir,有人曾經跟我說,無論任何宗教,人信仰的基礎講到尾只是憑著感覺,根本沒有實在證據能讓人理性地信服。或者信仰並不是單靠理性的推論,而是需要我們親身經歷和用心體會而來。例如佛教提及六道,內容根本難以考證。一般人只見人道和畜生道,究竟是否真有地獄和餓鬼道呢?請教你有何看法,人的信仰是感性多於理性的嗎?」
黎博士的解答繼續精彩得無需剪輯:「初初接觸可能難以置信,之後就會慢慢有所領會。你可以將六道當成信仰去了解,你也可以將它的精神應用在現實中。其實在現實世界一樣有六道。正如全城熱話的電影《破地獄》,黃子華說死人要破地獄,生人也要破地獄。其實死人有六道,生人也有六道。現實世界中,富豪可算是天道眾生。有時我會跟學生分享,某些同學喜歡撩是鬥非,被人衝撞後會發顛發脾氣,那不是阿修羅嗎?學生聽後都深有共鳴。若欠交功課,被罰午膳時間留堂,那就淪為餓鬼道。假如今日問媽媽要錢,媽媽不允,你出手打媽媽,你就變成畜生。如果你生活在加沙和烏克蘭等地,那就是地獄。」
「現實世界根本就有六道,端視乎你怎樣看。如果我們用六道的象徵意義,其實在人世中也應用得到。我讀哲學後就懂得這樣處理:我們經驗不到的,就當它是信仰,姑且信住先,如果可以應用於現實生活,就將它的精神套用下來。」
「我們常說憑我們的經驗。即是經驗得到的東西就存在,經驗不到的就不存在。如果我們從哲學上去看這句說話,你就無法生活,寸步難行。你只有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感觸到的才叫存在,但這世界並不只是眼耳鼻舌身,還有其他。」

攝於日本高野山奧之院參天古樹旁
「例如你去日本看那些參天大樹,全部百多米高,三百多年歷史,你怎麼相信這些話?你親眼見證它長大嗎?當然我們有一些方法去判斷,例如研究樹木年輪、測量樹高樹徑等,但這些都不是你當下的經驗。即是說,那不是你的現量,而是比量,那是你推理出來的。換言之,經驗世界是有,但經驗世界只是一部分,也有些是超經驗的存在。我們經驗不到的事物,不代表它不存在。」
「如果我們要去經驗它,就要靠自己製造因緣。假設你沒有去過亞馬遜森林,不知道它是甚麼樣子,但你不可以因為你沒有經驗過這地方,就說它不存在。同一道理,你說沒有輪迴,那就只能試過才知道。你不信,我也沒有辦法。」
「假如我死了,然後開始下一世的生命,可能我的意識也不知道自己經驗了輪迴。如果你有修行,是有可能知道的。如西藏的活佛。其實要視乎你有沒有修持和神通。我們知道佛陀有宿世通,知道過去世的事情,所以在佛經有很多他的本生故事。這些事情都不是我們可以經驗得到的,這就要憑我們的信仰,建基於聖言量。有聖者曾經走過這條路。你當然可以不信,不過如果你信,你也可以走這條路。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你信,你走這條路,你也可以走得到,只是不知道要走多久,總之你要去修持。」
「現實上的確有的。例如漢傳佛教也講轉世,只是它不着重於此,更重視現世。相比之下,密宗講轉世較多,很多仁波切都是轉世的,有很多事情你無法解釋。例如大寶法王為什麼可以認得前世使用過的物品?為何講得出前世的經歷呢?他前世的徒弟找他,他說:我等你很久了,你終於來了。他原本是牧民的孩子,不識字,當認定他的身份,帶他到楚布寺坐床之後,徒弟將佛學知識教他,他立即可以琅琅上口,很快就能夠喚起前世的記憶。很多事情是解釋不到的,修為要靠累積,視乎你有沒有修行。」
「我經常跟學生說,就像現今科技,人仿似電腦,當一期生命終結,硬件就沒有了,但數據就如我們的阿賴耶識,儲藏了所有種子,全放在雲端。那雲端在哪裡?你看不見的,經驗不到的。當你轉換另一個殼(進入下一期生命),換另一部機之後,只要有密碼就可以重新下載這些數據,關鍵是我們欠缺了這個密碼。」
「人們說喝過孟婆湯,忘記了前生的記憶,其實是端看你有沒有修為和修行。如果你有修行,你就會知道密碼,下載得到前世記憶。或者你要有部署,有伏線,告訴徒弟,下世會轉世到何處,有甚麼線索,怎樣找到自己,到時又可以下載這些數據。」
「其實無論阿賴耶識或者末那識,我們都不知道在哪裡。末那識即是我們的人格,我們的人格又在哪裡呢?眼耳鼻舌身我們具體知道位置,但意識在哪裡呢?在腦中?即使剖開腦袋也不知道意識在哪裡。其實它就是一個形而上、超經驗的事情。你不知道末那識在哪裡,但它確實影響著你的運作,當人們呼喚你的名字,你懂得回應,我們確實有自我存在。當人們拿走你的東西,你識得拿回來。是誰指揮這一切呢?」
「現在佛陀在哪裡?在法界。這又是無可驗證,只能講個信字。我會這樣詮釋:佛陀成佛之後,有股正能量。這股正能量在某個空間裡面存在。他以法為身,在他的淨土中。即是說,他已融會到宇宙萬法當中,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他所說的法,最重要的是緣起。見緣起,見萬事萬物,就等如見佛陀。這就是他的法身。見到山河大地,就等如見到佛陀。」
我忍不住提問:「看來我們祈禱也是有用的?」黎博士回答:「有用的,所以我們講相應,講與上師相應。與上師相應,聽起來很神秘。那要親自去修才會去到那個境界。」他強調必須先有理性基礎才可以,如果人們沒有理性基礎,又未掌握到佛法就去修密,很容易走火入魔行錯路。
最重要有正見
修學佛法最重要是正見,那麼正見在哪裡呢?在理性當中。黎博士說:「佛教可愛的地方,就是人不是單憑信仰而不問為甚麼,它還有實踐和印證。佛教講究聞思修,我們要先聽,然後反思,最後要實踐,證實它可行。正如佛陀講四聖諦,他是三轉四諦法輪,他告訴你四諦是甚麼並請你修習,他告訴你他跟着這條路真的修得到,如來如去,如來就是這意思。他邀請你跟着這條路行,這就是信仰。」
「你或者會問,這真的可行嗎?你要明白箇中道理,作出反思,再親身實踐修行。跟着這條路行,行得到的話,就知道真好,用得到的。這就是正見。所以這並非單是信仰,單是理性,而是兩者要結合。這就是我幾十年來的體驗。一定要留意,正見必須建基於理性。沒有理性的話,始終只是聽人講,即使是所謂聖言量,聖者說的話如果你不明原因就去信,就跟一些基督徒所講,因為你是天父的兒女所以我信你,一樣的盲目。」
「所以我走的路是先從理性切入,如果理性解決不到,我才用信仰先相信它,然後再進一步強化思維,待有方法之後,再從理性去掌握。最後講到修行,必須透過感性,先相信它,然後逐步印證,必須做到兩者配合。」
黎博士補充說:「很多事情我們要掌握的是精神,而不是要實體化。例如涅槃境界在哪裡?你不要執着真有個地方叫涅槃,其實這是生命境界。當你禪修的時候,當你不受外界影響、六根全關閉,然後再跟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相接觸,覺知外面環境發生甚麼的時候,你卻完全不受它干擾,你很清淨,這個就已經是涅槃境界,所有煩惱都沒有了。只不過這種境界我們待不長久罷了。」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