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願、逸之
相:陳宏燊提供

佈置組義工合照,燊仔在最後一排左一。
寬運法師經常說:「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每一項成績都是眾緣成就的」。
確實如此,很多熱心的市民、不分性別、年齡和職業一直護持佛聯會,義工燊仔便是其中一位。燊仔12歲時,開始投入佛聯會義務工作,至今年26歲,年復一年,從不間斷。「由細睇到佢大」,好多年長的義工都說。藉着佛聯會成立八十週年,本刊邀請了燊仔和他媽媽一齊為大家作一個分享。
儀仗隊捧花男孩
燊仔全名陳宏燊,外型高大俊朗,舉止溫文儒雅,可能因為從小做義工的關係,他有一份遠遠超越他這年紀的沉着穩重。他中小學畢業於佛教中華康山學校和佛教黃鳳翎中學;自2012年起在佛聯會做義工,當時佛頂骨舍利蒞港,香港佛教界在機場禁區迎接佛頂骨舍利,而燊仔就參與了儀仗隊行列,手捧鮮花,莊嚴行進。媽媽笑說,當時燊仔已經長得很高大,她還特意購置新相機,以拍攝佛頂骨舍利蒞港盛事的珍貴時刻。

燊仔(攝錄機旁的捧花男孩)在2012年佛頂骨舍利蒞港盛事中擔任儀仗隊工作。相片右下角的日期年份是輸入錯誤。
從此,燊仔便開始參與佛聯會佛誕節的義工工作。「起初做儀仗隊,後來才慢慢開始接觸佈置組工作。當中的因緣,就是在香海正覺蓮社認識當時負責大會儀仗隊的區少碧居士,透過她的引薦才有這個因緣,參與這殊勝的法會與大眾結緣,其後認識大會活動統籌溫綺玲居士等大善知識。」燊仔說。
燊仔年紀雖輕,但對佛聯會的工作很有責任感。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佛誕節活動改由網上直播舉辦,至2023年才再於紅館復辦。燊仔慨嘆,三年間物是人非,很多義工無法重回崗位了。面對義工不足,他當時感到徬徨,不過,後來通過向輩取經,獲得前人的心得錦囊,他遊說媽媽、親友和退休同事十多人加入了義工行列,補足了疫情後缺少的人手。

燊仔與母親在今年佛誕節吉祥大會舞台合照
「為國家,為佛教爭光!」
在佛誕節活動的佈置組,燊仔介紹裏面分了不同的小組,例如有京果糖小組、水果小組、布藝小組等。各小組各司其職,就像江詩丹頓鐘錶裏的小齒輪,在鐘錶裏運行,從而莊嚴法壇令前來法會的信眾攝心。
佛誕節吉祥大會不同節目有相應不同的台上、台下佈置。例如萬人皈依和懺摩法會要使用約一千六百張拜墊,義工們就要預早一至兩天清潔拜墊。各項物資的存放、搬運、擺置等,工序相當繁瑣。義工們要在大會開始前一天展開一連四天的忙碌,時常朝九晚不定時地工作。燊仔認為拈香環節最為複雜,因為不到最後一刻,拈香人數都無法確實。媽媽認為燊仔和組長們在向義工安排工作上仍有進步空間。
燊仔一直堅持參與義工工作,究竟這項工作有甚麼吸引力呢?他堅持的理由又是甚麼?他說:「首先,佛誕節吉祥大會是透過類似演唱會的形式去呈現,如果不是從事相關行業,一般人是不會接觸得到這類幕後工作。記得當初參與時都是懵懵懂懂,到後來才明白這項工作不但要提前做好準備,更要有臨場應變能力。即使事前工序準備充裕,但到節目開始時都難免會有誤差,那就要透過各義工,以及平時大家的默契去配合完成。」

燊仔與覺光長老合照

覺光長老圓寂前幾個月接見燊仔及其母親,在白板上寫下一些勉勵他們的說話。

覺光長老叮囑燊仔將來要為國家和佛教爭光
另一個原因是燊仔的恩師覺光長老。他說:「長老圓寂前特意為我與媽媽開示『為社會,為佛教前途放大光明,將來為國家,為佛教爭光!』即使佈置組工作時間再長,都敵不上當年各位大德長老、善知識為香港爭取佛誕成為公眾假期的漫長歲月。當我們享受佛誕假期的同時,更要感恩一眾先賢大德為大眾種下這顆成佛的種子。《楞嚴經》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身為一名佛教徒,護持佛法是每名佛子的職責,更何況香港這個小島有如此殊勝的因緣,能夠擁有這個佛誕公眾假期,有什麼理由不去堅持呢?」
過往幾年義務工作中,燊仔印象最深刻的是2023年佛誕節吉祥大會。「在疫情陰霾下,許多人和事以及大眾生活習慣都有所改變。以往都是其他善知識領導,疫後的佛誕節吉祥大會是我首次嘗試從策劃的角色去做義工工作。感恩佛菩薩加持,這幾年大會工作都很順利。」
信佛學佛的因緣
燊仔小時候隨母親從國內移居香港,兩地生活步伐不同,語言不通,初時他在學業上跟不上。後來,嬸嬸說皈依三寶對讀書有幫助,於是就隨嬸嬸上大嶼山羌山觀音寺。
「記得當時我七歲,第一次見到融靈長老在客堂為信眾開示,我就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長老開示完畢後說:『在座各位,剛剛我每人派了一本歸依戒牒,如果本子上蓋有觀音寺印章,今天我就為他升座傳授三皈依。』信眾們連忙翻閱本子,那時候媽媽就拍一拍我,誰不知那一本蓋上印章的本子就在我手上。當刻,媽媽就跟融靈長老道明來意。長老慈悲說:『好!圓了你的願望,法名就叫素願!』這些都是從我媽媽口中得知。十歲那年,一個特別殊勝的因緣讓我與覺光長老結下法緣,所以才會在香海正覺蓮社認識到區居士,從而一步一步加入佛誕節吉祥大會佈置組。」

燊仔與融靈長老在羌山觀音寺合照
燊仔媽媽稱兒子自小喜歡拜佛,她最初反對,擔心他會出家。母子二人經常拌嘴,媽媽說都是她挑起的爭端。後來她明白這是屬於兒子的因緣,就逐漸改變立場,變為支持他。媽媽見很多居士關顧兒子,而兒子亦變得獨立和懂事,令她不用擔心兒子會行差踏錯,自己可放心專注工作。受燊仔影響,父母後來先後皈依三寶,一家三口組成佛化家庭。
問及信仰方面的心得,燊仔表示現今人們為生活奔波忙碌,往往迷失了心的本來面目,在此借聖一老和尙的《心經講記》一段說話,希望與讀者分享共勉:「惟是很多人還未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迴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了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為菩薩;菩薩是佛因,佛是菩薩的果,佛因佛果不離明心,若心未明,佛因無你的分,佛果更無你分,所以學佛的人有一個條件:諸佛如來這樣行,我們便這樣行,諸佛如來這樣修,我們便這樣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不同的煩惱,最終不都是為了教導眾生尋回自己的本心嗎?這個「心」不是從外求,而是背境求心。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自性即佛性,那就是般若智慧。
做義工快樂嗎?燊仔媽媽表示開心,又笑說自己相當健壯,擅長做清潔拜墊和枱櫈等粗重工作。燊仔呢?快樂嗎?很有滿足感嗎?他憨憨笑。眼前兩位義工以實踐信仰信念為己任,其實早就把一己苦樂感受置之度外。昔日大德長老悉心栽培之菩提幼苗,今已吐華成秀,結實可期!

燊仔與媽媽今年7月接受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