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佛教黃允畋中學第二任校長 郭耀豐居士

0
郭耀豐居士今年8月接受本刊訪問

郭耀豐居士今年8月接受訪問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年創會八十週年,成就了各項佛教善業,當中端賴很多有心人的鼎力護持。他們各以不同的因緣來到佛聯會這個大家庭,布施力量、淨資或專業知識,護持佛教,讓佛教的善業在香港逐步成長起來。這些菩薩善人,背景各有不同,郭耀豐居士便是當中的一個。  

  郭耀豐居士在1982年開始在佛教黃允畋中學任教,2004年成為該校第二任校長;2014年榮休,繼後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學務顧問、會屬佛教大雄中學及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校董。服務四十多年間,有緣親近覺光長老、寬運法師、黃允畋居士、區潔名居士等大德。

暢談所遇高僧大德

  「每位高僧大德都值得尊敬!首先是覺光長老,他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每年在不同佛教典禮,例如清明法會、佛誕和會慶等,都能夠看見他慈祥的笑容,聽到他平實有力、充滿智慧的開示。」郭居士稱,擔任校長的那些年,每逢農曆新年都會連同其他會屬中學校長向覺光長老拜年。長老一定會抽時間接見他們,並逐一詢問各校發展,關心每間學校的師生,又提供意見,令他們感覺很溫馨。

  覺光長老爭取佛誕成為公眾假期,亦令郭居士印象難忘。他從擔任副校長開始,就一直留意長老爭取佛誕假期,歷時多年。「長老在不同場合發表講話,將佛誕的意義告知與會者。終於在長老的努力之下,成功爭取到佛誕公眾假期,令外界對佛教的認識增加,亦令佛教聲譽提升。」

  「其次是會長寬運法師(佛教黃允畋中學校監)。法師常常笑容滿面,態度親切,提點我校事情。如果學校需要校監的時候,法師一定親自前來,例如學校舉辦慶典、局長訪校等,他一定會來。有時學生在校外獲獎,法師會託我恭賀學生以示鼓勵。我擔任校長的時候,每一至兩個月都會到西方寺拜會法師,報告校務近況。法師總會熱情招待我們,關懷大家,又會向我們講解一些佛教義理。」他讚賞法師人如其名,待人至為寬厚包容。

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紀念慶典,主禮嘉賓為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

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紀念慶典,主禮嘉賓為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

覺光長老和黃允畋居士出席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校慶,一同切蛋糕。

覺光長老和黃允畋居士出席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校慶,一同切蛋糕。

郭居士(後排右二)與會屬中學校長向覺光長老拜年

郭居士(後排右二)與會屬中學校長向覺光長老拜年。

郭居士(右二)跟佛教黃允畋中學上下情誼深厚,不時到西方寺探訪校監寬運法師,(左二)現任李鏡品校長、(右一)方富立副校長、(左一)秘書蘇淑華女士。

郭居士(右二)跟佛教黃允畋中學上下情誼深厚,不時到西方寺探訪校監寬運法師,(左二)現任李鏡品校長、(右一)方富立副校長、(左一)秘書蘇淑華女士。

  郭居士又表示,他退休後擔任佛聯會學務顧問,有機會接觸佛聯會其他大德,包括執行副會長衍空法師和秘書長演慈法師。「他們是慈悲與智慧兼備的化身,對於佛聯會中小幼學校的發展和近況很有識見,會提供很多寶貴意見。」

  黃允畋居士是佛教黃允畋中學創校校監,其公子黃宜定博士為現任校董。他們在校內設立獎學金,又資助學校各方面的建設,郭居士盛讚他們為學校出錢出力。他形容二人都平易近人,沒有架子,提倡有教無類,經常鼓勵教師和關愛學生。

覺光長老(左六)、永惺長老(左五)、黃允畋居士(右五)偕多位千金和校董出席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校慶植樹紀念活動。

覺光長老(左六)、永惺長老(左五)、黃允畋居士(右五)偕多位千金和校董出席佛教黃允畋中學十週年校慶植樹紀念活動。

  郭居士又提及前校監區潔名居士:「他非常熟悉教育,無論在學校行政管理、教師培訓和學生成長方面,都能夠提供寶貴意見。每年學期終結,他都會來學校與老師開茶會,聆聽大家的意見。」

  創校校長劉顯奇居士在學校制度、設備、環境和財政運用等各方面都是奠基人物,亦令郭居士留下深刻印象:「劉居士思想慎密、處事有條理、很關愛老師和學生成長。我在他身上學到怎樣去待人接物,怎樣去處理複雜事情,尤其理財方面。他離任時留下的學校帳目盈餘不少,讓我繼任後可以更靈活運用資源。他離任後仍然很關心學校,每逢學校有慶典一定會出席,又經常邀約我一同探望學校,他確實是一位很有心的長者。」

遇上良師 愛上中文

  在高中時代,郭居士已立志成為教師,主要因為中四那年的中文老師,國學根底深厚,可隨口背誦大量詩詞歌賦,成為了他的偶像。原先主要修讀理科的郭居士,受這位老師影響,後來預科主要選修文科,更入讀了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

  另一原因是郭居士的父母。二人身處戰亂時代,缺少受教育機會,深知勞動階層的困苦,故希望兒子努力讀書,不要太早進入職場。「父母親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我認為他們這想法很好,尤其我也是出身窮苦人家,我也希望可以幫助窮苦學生,讓他們讀多一些書,為前途奮鬥。」

  1979年修畢教師文憑後,郭居士正式開展教學生涯,三十多年來他主要教中文和中國文學,兼教中國歷史和佛學,中學每一級都教過。他初期曾在其他學校任教,1982年轉往佛教黃允畋中學,時任校長為劉顯奇居士。

由「教好學生到「教好學生

  郭居士笑說,他的工作由「教.好學生」變成「教好.學生」。他解釋,入職初期教的是成績基礎非常好的學生,工作輕鬆容易;轉到佛教黃允畋中學後,面對一批善良可愛但成績基礎較弱的學生,他立志要教好他們。這工作很有挑戰性,同時為他帶來極大滿足感。

  教學理念方面,郭居士重視求知識和學做人。他指出,「求知識包括知識、學習態度、學習技能和技巧;學做人就有身、心、靈三方面。我認為,做老師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學生表現不好,就像一面鏡子被蒙上塵垢,老師的責任就是抹走塵垢,還原其善良本性。」

郭居士笑容燦爛,相片拍攝於十多年前。他表示自己最喜歡這張由陳燕輝校長拍攝的相片。

郭居士笑容燦爛,相片拍攝於十多年前。他表示自己最喜歡這張由陳燕輝校長拍攝的相片。

郭居士擔任校長時期,到清華大學參加國情教育班,代表全體校長和老師在結業禮上致詞。

郭居士擔任校長時期,到清華大學參加國情教育班,代表全體校長和老師在結業禮上致詞。

  擔任校長後,郭居士仍多次親自教導學生。他曾安排跟預科文理班學生會面,訓練他們的口語技巧,結果這些學生的中國語言及文化科口試卷分數都很高。後來他又邀請中四和中五學生暑假回校,親自教授中文寫作,結果這班學生在DSE文憑試的中文作文成績都相對較好,但他謙稱這主要是任教老師的功勞。

  「要教好頑皮學生是辛苦的,但看着他們的改變卻極為滿足快慰!」郭居士初任校長時成立的義工先鋒隊,最為人津津樂道。話說有一年,一班頑皮學生剛好編在同一班,他們經常搗蛋,每星期總要被訓話一兩次。他靈機一觸,先後夥拍社工林姑娘和石姑娘,安排這批學生接受義工培訓,繼而將他們組成一支義工先鋒隊。學生在訓練中學習到雜耍、魔術、剪髮和長者服務等技能,代價是必須協助學校所有活動和義工服務。結果在服務過程中,他們深受各方讚賞和肯定,變得有自信,漸漸找到做人的方向。

  「記得有一次,義工先鋒隊在學校招待近二百位長者,帶他們參觀學校、欣賞表演和享用美食。他們要上台表演雜耍和魔術,非常興奮!有學生說,以前從未試過上台表演;也有學生說,公公婆婆稱讚他們是好學生。」短短三四年間,學生行為問題迎刃而解。義工先鋒隊不斷壯大發展;2005年,這支隊伍被命名為「Vnet義工服務隊」,更獲得全港義工服務金獎。又為鼓勵所有學生成為義工,郭居士還特意將義工時數列入成績表。

郭居士幾年前教Vnet義工服務隊學生剪紙,與石姑娘及學生合照。

郭居士幾年前教Vnet義工服務隊學生剪紙,與石姑娘及學生合照。

  郭居士認為每個人都有其亮光點(優點),並主張讓學生發揮優點,改善弱點,身為教師應一視同仁對待所有學生。他任校長時,學校為學生提供大量課外活動,如校園電視台、排球、鼓樂、跳繩、創意思維、戲劇和園藝等,讓學生發掘興趣,盡展潛能。他又強調,人要不斷增值,即使成績由40多分上升至50多分,也是值得嘉許的。與此同時,他重視培養教師團隊合作精神,營造互相欣賞、尊重、包容、開放和坦誠的校園文化。

  佛教黃允畋中學憑着出色的教學方式,曾先後獲三位教育局局長訪問,其中兩位是在郭居士任職副校長、校長期間。2003年,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來訪,了解學校如何落實校本支援策略,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2011年,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訪校,了解學校如何透過「其他學習經歷」(OLE),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良好品德。「孫局長來看本校學生學習跳繩、電腦程式、鼓樂和義工服務等。那天也是長者服務頒獎禮,孫局長獲邀擔任頒獎嘉賓。」

李國章局長訪校,向郭居士(時任副校長)詢問校況。

李國章局長2003年訪校,向郭居士(時任副校長)詢問校況。

李國章局長訪校,向郭居士(時任副校長)詢問校況。

李國章局長訪校,向郭居士了解學校如何落實校本支援策略。

孫明揚局長2011年訪問佛教黃允畋中學

孫明揚局長2011年訪問佛教黃允畋中學

佛教黃允畋中學舉辦長者攝影班和舞蹈班等,邀請孫局長擔任長者畢業禮頒獎嘉賓。

佛教黃允畋中學舉辦長者攝影班和舞蹈班等,邀請孫局長擔任長者畢業禮頒獎嘉賓。

佛法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教育

  郭居士認為,學校除教授知識外,更重要是重視學生的身心靈發展,而佛化教育正好發揮到這個作用,正如覺光長老曾說:「佛法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教育。佛法在世間,佛化教育是以佛陀慈悲普渡、覺世濟群之精神,感召學生,使其培養健全的人格及正確的人生觀。」(來自佛教黃允畋中學和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十週年聯合校慶講辭內容)

  「教育局曾提出不同的價值觀教育,如責任、堅毅、尊重他人、守法等,衍空法師將之納入佛化教育三大核心內,即是自覺自利、覺他利他和緣起依他,兩者互相兼容。學校透過課程、活動、禪修實踐,令學生能夠獲益,身心靈得以健全發展,是佛教學校一大特色。」郭居士說。

  在衍空法師、演慈法師和慧榮法師的帶領和指導下,慧榮法師、郭居士與四位資深老師在2021至23年訪問了十二間會屬中學,他們通過觀課、閱覽學生試卷和作業、宗教和禪修活動、老師報告、訪談老師與學生等,了解各校佛化教育推展的情況。

慧榮法師、郭居士和幾位資深老師訪問會屬中學,了解各校佛化教育推展情況。左起為駱惠玲副校長、陳詩韻校長、慧榮法師、郭居士和陳根成主任。

慧榮法師、郭居士和幾位資深老師訪問會屬中學,了解各校佛化教育推展情況。左起為駱惠玲副校長、陳詩韻校長、慧榮法師、郭居士和陳根成主任。

「會屬中學佛化教育訪校計劃」成果發佈會,出席者包括衍空法師和演慈法師帶領的訪校團隊,以及會屬中學校長和佛化科老師。

「會屬中學佛化教育訪校計劃」成果發佈會,出席者包括衍空法師和演慈法師帶領的訪校團隊,以及會屬中學校長和佛化科老師。部分嘉賓獲贈郭居士親手製作的剪紙作品,以作紀念。

  郭居士說:「我們看見各校都很重視佛化教育,學校計劃書提出佛化教育的總方向、策略、方法;加上行政組織、課程、教學、學生組織和佛化活動等,佛化教育真是多姿多彩,水準很高。後來我們舉辦成果發佈會,向所有會屬中學校長和佛化科老師匯報內容,並編成完整報告冊子給他們互相觀摩。日後各校可參考這些資料,因應其學生需要舉辦相關活動,優化課程和教學。其實除了學生得益外,家長和老師亦得益。」

  透過上述的佛化教育,郭居士指出學生可以掌握到正確的佛學知識,並培養其品德情感朝正向發展。目前所有會屬中學都設有禪修室,每個學生畢業前都一定有禪修經驗。不少學生對郭居士說,禪修對他們身心靈幫助很大,有DSE文憑試考生認為禪修有助減輕壓力,也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透過禪修平伏情緒。佛化教育不限於課堂,還有生活上的實踐。各校為學生安排各式活動,包括參訪佛寺、與方丈談話、外地佛教交流團、義工服務和長者服務等,令學生獲益良多。

以人為本 創造難忘回憶

  郭居士為人樂於付出與分享,重視學校每一個人。對他來說,在學校跟每個人相處的點點滴滴,都成為他難忘的回憶。成為校長之後,他跟每位老師有更多接觸,深諳教師工作辛勞,所以對他們總是予以鼓勵,甚少指責,每次去教員室更會帶備一大袋糖果慰勞他們。對待學生亦一樣,例如各年級學生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旅行,他會盡量安排時間駕車前往探望,向所有學生送贈糖果。師生都習慣收到校長的糖果,有老師笑說:「校長,我們師生的牙齒早晚會壞掉啊!」

  在成為校長的第二年,郭居士開始養成每年寫揮春送贈師生的習慣。當時他書法造詣一般,幸好他的舊同學鼓勵他說,師生只在乎心意,不會介懷字體好壞。從那時候起,每到農曆新年,郭居士的揮春作品就會貼滿全校課室和教員室。退休後他開始認真學習書法,每年農曆新年前都寫約五百張揮春,送贈佛教黃允畋中學教職員、工友、親朋好友。

  對於曾經共事的教職員和工友,郭居士一直很體恤關懷,二十年來一直珍藏他們的生日日期資料,適時送贈生日禮物,即使他退休後亦然。至於教職員和工友退休時,他則送贈親手製作的剪紙禮物。他送禮不在價值而貴在心意,從前會送書本、雞精、燕窩和食物,近年就送剪紙、書簽、毛筆書法生日咭、禪繞畫作品等。

郭居士的揮春墨寶

郭居士的揮春墨寶

郭居士將剪紙作品配合書法字句,製作成精美禮物。這是送給會長寬運法師的新年禮物。

郭居士將剪紙作品配合書法字句,製作成精美禮物。這是送給會長寬運法師的新年禮物。

郭居士將剪紙送給第一年擔任班主任的學生,學生現已長大成材,造福社會,每年都一起聚餐。

郭居士將剪紙送給第一年擔任班主任的學生,學生現已長大成材,造福社會,每年都一起聚餐。

對佛法的體悟

  二十多年前,郭居士於佛聯會舉辦的「萬人皈依大典」皈依,皈依師有覺光長老、永惺長老、紹根長老等,法號耀慧。他經常參加佛教界活動和閱讀佛教書籍,不過令他信佛的最大因緣是一個禪修班。

  那是郭居士任職副校長時期,他參加了六至七個晚上的禪修班。雖然盤腿辛苦,但每次落堂他都有一種洗滌心靈的感覺,整個人身心安靜舒適,不禁驚嘆原來世間竟有此等方法讓人放下煩惱。與此同時,他不斷閱讀長老大德之著述,如佛光山星雲大師的書,永惺法師和覺光長老的文章等,令他明白佛教義理其實很生活化,也很有邏輯,能夠合理地對世界事物作出解說。他指出「佛教很重視個人改變,並非強迫人相信才得救之類。它既可讓人身心安穩,又提供人際倫理問題的處理方法。對於世間事物,它亦帶給人很多啟發,如無常、因果、緣起等義理,都令人印象深刻。」

郭居士臨摹清代書法家的《心經》墨寶

郭居士臨摹清代書法家的《心經》墨寶

  郭居士最早接觸的佛教義理,就是學校校訓「明智顯悲」。他坦言最初不明白是甚麼意思,研究後才知道是「明平等智,顯同體悲」。他說:「明平等智對整個世界都很重要。它的意思即是眾生平等,不但指人類,還包括動物,所以佛教主張不殺生。顯同體悲指出人與人之間應有一種慈悲心,正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如此世間關係才會和好、和諧。我非常喜歡這義理,所以成為校長後,每年開學禮校長首次講話,我一定先解釋校訓明智顯悲,希望學生可以銘記於心。」

  此外,郭居士亦很喜歡四聖諦、緣起和因果等義理,認為有助啟發他看清事物的真相和關係,特別是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我們經常說,你怎樣對人家,人家亦會怎樣對你。簡單如生活上待人接物也有因果,這道理放諸四海皆合用。我經常跟學生說,你有幾分努力,就應有幾分收穫,其實這也是因果。」

  郭居士任校長期間,有感於學生初接觸佛教,對艱深義理可能興趣不大,於是他以「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的三好精神作為培養學生品德的基本功,並叮囑佛學科老師將三好精神灌輸給學生,特別從中一學生開始。當時佛學科老師別出心裁,為初中學生製作了「三好存摺」,當中分列三好項目,讓學生自行紀錄平日生活中的善行、善語和善念。三好存摺跟銀行存款一樣有利息派!老師會每隔一段日子查看,當學生紀錄滿一定數量,就會獲贈十元麥當勞優惠券或書券等。

退休後擔任義務補習老師

  郭居士今年快將72歲。2014年退休後,生活從緊張歸於平靜,他享受着看天看海、賞花賞月的日子,同時亦思考日後可做甚麼、應做甚麼。由於他擔任校長時曾用義工服務教好學生,又要求全校學生做義工,而義工隊伍亦屢獲殊榮,於是郭居士認為自己也要身體力行。在退休第一年,他就開始幫助低收入家庭的高小和高中學生補習數學、中文。他認為這樣做既可幫助別人,自己亦學以致用,發揮佛教自利利他精神。

  他其中兩個補習學生在DSE文憑試考獲佳績,一個考入香港浸會大學,一個考入香港科技大學。這些學生至今仍與郭居士保持聯絡,每年都約飲下午茶。郭居士笑說,考入浸大的那位學生,畢業後在中大讀碩士,成為了他的師弟。二人憑着自身努力大大改善家境,郭居士為他們感到高興,亦再次見證了教育可改變命運。

  此外,郭居士在佛聯會擔任兩間會屬中學的校董,並擔任佛聯會學務顧問。他表示可以幫助學校處理教學、行政、人事等問題,自己也感到快樂。每日早上,他都會禮佛誦經和抄佛經,寧神清心,然後迴向給所有親朋戚友,還有會屬中小幼校長和師生,希望大家都吉祥平安。郭居士關心時事,興趣廣泛,平日喜愛讀報看書,以及練習書法、剪紙和禪繞畫,每年都會出門旅行,生活充實寫意。郭居士果真人如其名,一直發光發亮,為人間增添溫暖耀目的光輝。

擁抱挑戰 不斷增值 力求卓越

  筆者向郭居士徵求勉勵讀者的說話,他語重深長地叮囑教育界:「毋忘初心!愛學校,愛孩子,愛同事,愛學科。」為何愛學科呢?他指出:「例如教中文的一定要愛中文,否則他如何感染學生呢?」他勉勵教師要不斷進步,拓寬眼界胸襟,同時老師之間要互相合作,這點很重要。「學校是個群體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溝通、協商、忍讓和包容,學校就會變成一盤散沙,所以一定要有團隊精神。」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一般人的理解是老師單向地影響學生,郭居士卻認為這話可以分四個方向去理解:「首先,老師影響學生,包括知識、學習態度和方法,以身作則相當重要。其次,老師影響老師,包括經驗傳承,互相合作支持、專業交流、彼此溝通等。第三,學生影響老師,有時候學生有改進,或對新事物有不同看法,都會對老師在教學心得和眼界方面有所裨益。最後是學生影響學生,須知朋輩之間影響力巨大,包括學習和生活態度,所以班級經營相當重要。」

  郭居士直言上述看法來自明平等智概念:「別以為教師高高在上,學生也可以影響教師。世間萬事萬物其實互相關連,一切都是緣起,當我們這樣看事情,我們就會懂得尊重很多事情。」他笑說自己勉勵說話太長,特意濃縮成十二個字:「擁抱挑戰,不斷增值,力求卓越!」

  「人生難得八十年,佛聯會亦一樣。祝佛聯會會務蒸蒸日上,繼續利樂眾生,造福社會。佛聯會同仁身心康泰,福慧雙增,六時吉祥,歲歲平安!」感謝郭居士的祝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