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弘一大師和太虛大師

0

一、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1)(一八八○──一九四二),俗名李叔同,浙江人,生於一個富商的家庭,是我國近代一位戒行精嚴的高僧。

(1)大師:「師」,即導師,佛教尊稱德高望重的僧人為大師。

  他自幼聰敏過人,小小年紀便開始學習各朝的書法,此後從來沒有間斷。「戊戌政變」發生後,由於他同情康有為和梁啟超皂新思想,因而被懷疑是康、梁的同黨,所以南下上海,住在法租界避難。後來他加入了城南文社(2),開始從事文學活動,對詩、詞、金石、書、畫、戲劇等各方面都有涉獵,在上海文壇甚為活躍。

(2)城南文社:一個文化團體,位於上海許幻園先生的城南草堂內,文人時常到此集會,切磋學問。

  當他就讀於南洋公學的經濟特班,受到老師蔡元培的民權思想所影響,有報國的抱負,因而得到老師的賞識。畢業後,留學日本,學油畫和鋼琴,他在留學期間,感於祖國文藝的落後,於是和一班留日的同學組成春柳劇社,曾經演劇籌款賑濟兩淮的水災,他不但因演技而名噪一時,還開創了中國話劇的先河。

  回國後,歷任工專及高等師範的教席,又曾任《太平洋報》的藝術編輯。

  他在南京任教時,從日本雜誌上看到一篇間於斷食(3)的文章,瞭解這是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尽是在寒假期間,他到杭州的定慧寺「斷食」了二十一天,既體驗了寺院清淨的生活,又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皈依了悟法師。從此茹素、讀經、念佛。三十九歲時出家,法名弘一。他受比丘戒後,詳細閱讀律藏,發覺當時的受戒儀式,尚有未盡完善的地方,於是立志「學戒弘律」(4)。這是他後來成為一位律學大師的因緣。

(3)斷食:是更新身、心的方法,以三週為期,逐漸減少食量,直至完全不進食,只喝水,期滿後又逐漸增至平常的食量。

(4)學戒弘律:研究戒律,弘揚律藏。

  大師一生專門弘揚「南山戒律」(5),創設南山律學院,並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愛國主張。

(5)南山戒律:是指唐代道宣律師所弘揚的戒律。因他長居於終南山,所以世人稱他為南山律師。

  弘一大師出家後,對於以前所專長的藝術活動大都放棄,只有書法一項仍然保留,他認為書法可以作為弘法的工具,並曾經說過:「我的字就是法。」因此他的書法流傳很廣。

  大師一生不僅重視躬行實踐,而在律學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晚年還從日本請回古刻佛典一萬餘卷,用來校勘了律學名著「南山三大部」(6),這一件工作是他晚年重要的成就。其他有關律學的著作共三十餘種之多,被尊為律宗的近代宗師。

(6)南山三大部:唐代道宣律師律學的三部著作,即《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注》、《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二、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俗名呂沛林,浙江人,出身農家,幼年父母相繼去世,孤苦無依,由外祖母撫養人。十三歲時,在一間百貨商店做學徒,多次陪同外祖母到普陀山禮佛,因而有出家的念頭。

  他在十六歲時,到蘇州的小九華寺出家,並在寧波天童寺受比丘戒,此後專心讀經和學習文字,又到慈溪(7)西方寺讀藏經。他閱讀藏經後,智慧頓開,於大、小乘經論無不貫通。

(7)慈溪:縣名,在浙江省。

  一九○九年,他到南京的祇洹精舍聽楊文會居士(8)講授經論,並研習法相宗的典籍,頗有心得,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與專著。後來又受了當時康、梁維新學說所影響,產生改革佛教的志向,提倡「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的口號,撰文鼓吹佛教復興運動,成為當時佛教的革新派領袖。他又鼓勵僧侶接受教育,先後創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藉以培養人才,此外並出版佛教刊物《海潮音》。他不但在中國各地講經說法,還周遊美國、英國、比利時、德國、荷蘭等地宣講佛教,是中國第一位到歐、美弘法的僧人。他對佛教的貢獻很大,生平著作也很多,後人輯錄成《太虛全書》存世。

(8)楊文會:近代著名佛學家。

  弘一和太虛兩位大師,他們的家庭背景極為懸殊,前者出身富裕,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後者出身寒微,自幼失學。然而兩人都同樣得到很高的成就,可見客觀的環境是可以憑着個人堅定的意志去改造的。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九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三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1年

下一章:楊文會居士和歐陽漸居士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