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楊文會居士和歐陽漸居士

0

一、楊文會居士

  楊文會(一八三七──一九一一),號仁山,安徽人。他自幼喜歡讀書,但並不考取科舉。曾苦學十年,鑽研音韻、曆算、天文、地理,甚至對道家黃、老之學,都很有心得。

  他二十八歲時,偶然購得《大乘起信論》(1),讀後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1)《大乘起信論》:相傳為印度馬鳴菩薩所作,陳真諦譯,內容是提倡大乘佛教。

  當他在南京任職時,鑒於當時印刷佛經的「刻板」(2)都毀壞了,不能印經,影響弘法,於是立志恢復刻經事業,便設立金陵刻經處,募款重刻藏經,由他親自負責校勘。

(2)以前用來印書的木製印模。

  後來他服務於外交界,隨駐英、法的公使到倫敦和巴黎去,認識了日本僧人南條文雄。回國後,他托南條文雄在日本陸續搜集中國所散失的經典,獲得由中國古德(3)所作而又未收錄在《大藏經》中的著述達二百八十餘種之多,整理之後,選出重要的刻印成書。

(3)古德:古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

  他在金陵刻經處設立祇洹精舍,編訂《佛教初學課本》招收了僧,俗學生十多人,並親自教授,以培育弘法人才。太虛大師和歐陽漸等人都是該校的學生,後來並且成為佛教的中堅份子。

  楊文會的佛學思想,雖然着重「淨土法門」,但對佛學的各宗各派都能夠兼顧調和。

  他弘楊佛學四十年,刻學和講經並重,又和英國人李提摩太把佛經譯成英文,把佛教介紹到歐、美各地,對近代佛教的振興有很大的貢獻,成為一位傑出的護法大居士。

 

二、歐陽漸居士

  歐陽漸(一八七一──一九四三),字竟無,江西宜黃人。他早年博覽諸子百家的典籍,三十四歲時,便跟隨楊文會研究佛學。其後,曾經留學日本,返國後在兩廣優級師範任教。

  楊文會去世後,他接辦金陵刻經處。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有計劃地培養佛學人才,所以在金陵刻經處內創辦了支那內學院(4),主要研習「法相」、「唯識」(5)的要典,實現了講學和刻經並重的理想。

(4)支那內學院:意即「中國佛學院」,因為古印度稱中國為「支那」,佛教自稱佛學為「內學」,所以合稱為支那內學院。

(5)唯識:中國大乘佛教的宗派之一,與法相宗同一淵源,由唐代玄奘和他的弟子窺基所創立。而歐陽漸則認為法相和唯識所研究的重點不同,故應劃分成兩派。

  歐陽漸在支那內學院裏領導研究者運用梵文、西藏文、巴利文(6)等各種藏經資料,校勘漢譯經論,考訂真偽,在研究佛學方面創出了新路向。

(6)巴利文:古代南印度的一種土語。現今所保存的小乘佛教經典,多用這種文字寫成的。

  他因鑒於佛學經籍過於浩繁,給後人在學習上和研究上都帶來種種的困難,於是組織人員,選擇七十四種重要的典籍,輯印成《藏要》,由於重新標點,校勘嚴謹,部份經論更寫有叙論,方便研讀,因此受到國內、外學者的一致好評。

  抗日期間,支那內學院遷徙到四川,在那樣惡劣環境下,歐陽漸仍然講學、刻經不輟。一九四三年在四川病逝,享年七十三年歲,有《歐陽大師遺集》存世。

  他的佛學思想,上承唐代玄奘、窺基等法師,而直接淵源於楊文會。他不拘泥於舊說,敢於創新,實事求是,在近代佛教發展史上,確是一位很有貢獻的人物。

  佛教的經典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國人翻譯及撰述的作品總數實在不少。因為年代久遠,經典的散佚、殘缺,在所難免,所以收集整理和重新印刷的工作,是極為重要的。而楊文會和歐陽漸在這方面均有非常重要的貢獻。他們深入鑽研佛學,著書講經,校勘佛典,培養佛學人才,從而推動了近代佛教的發展,所以稱他們為傑出的護法居士。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十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三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1年

 下一章:佛教常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