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2020-2021年度佛誕徵文比賽中學組特優獎 張潔瑩

0

佛教青少年團主辦

2020-2021年度佛誕徵文比賽」中學組特優獎

佛教大雄中學  張潔瑩

題目:當人們遇上不如意的事,我會抱着 ____ 的心看待他們。試以佛教因緣業報的道理,談談這心態如何改變我的人生。

 

  世間不如意的事繁多,人生更是無常,我們無法預知事情的發生,但卻能決定事情的性質,種種事物都有其出現的因緣,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上一世留下的惡果於這一世的我們來說是猝不及防的,但這些不如意之事與其說是痛苦,倒不如說是個磨鍊的好機會。

  就自身的果報而言,「我」之所以會遭遇不好的事情,是因「我」從前犯下的業而得到的果,所以此時不應埋怨,亦不應感到不忿,而是反思自己究竟種下了什麼種子才招引此等惡果,進而將問題從根源解決,將壞掉的果實連根拔起。若只解決當下的困難,而並未意識到問題存在的根源,那惡果的根,便會留在輪迴的土壤裡繼續發芽。

  社會上有許多苦難之人,他們只是一味的仰天呻吟自己的痛楚,認為命運捉弄自己,對自己的遭遇發出怨懟,甚至厭惡當下的生活,而並未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有這般的際遇,是因自身的無明所驅使的。我會憐憫這些苦難之人,明白他們在苦海中不斷輪迴受苦無法解脫,亦欽佩那些不因苦難一蹶不振,反而積極種下善因之人。

  即使苦難並非來自自己本身,而是由他人施加的,也可以用同樣的法則去理解。施加者的無明煩惱驅使着他們去犯下惡業,從而在未來承受惡果,這無明的迷霧在般若的道路上瀰漫著,是眾生皆要面對之事。因此我們不應遷怒對方,而是以憐憫的心去理解在輪迴苦海中迷茫的他們,如同忍辱一般,以清靜的心態去理解對方所為的緣由。

  那些遭人背叛,遭人辱罵甚至一點鷄毛蒜皮之事便輕易發怒之人,常常以躁動的心態代替忍耐,這種時候便會使自己處於一種「受苦」的狀態,一種精神上的「受苦」,若此時能靜心思考,便會發現真正在受苦的人其實是生事之人,清楚看到貪嗔癡在他心中作崇。

  苦難中的迷茫與煩躁都容易引導我們走向貪嗔癡的無明道路,從而無法面對苦難,甚至做出錯誤的業行引發更多的業力。但此時最需要的並不是憤怒,憤怒是讓事情變得更加無助的燃料,若要撲滅這團火,需要的是沒有雜質的甘泉,一股以般若智慧泉眼的水去澆滅。而尋找這股泉水實是眾生在輪迴中的頭等大事。

  我以前亦習慣遇到不快之事便大發脾氣,情緒波動則心不定,因此未能夠處理好該做的事情,令自己更加煩躁,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但當我意識到,芸芸眾生都在無明之火中飽受煎熬時,大家其實都是在經歷一樣的痛苦,這時我們應該伸手將對方從烈焰中拉出來。這個想法時常在我煩躁時浮現在腦海中,我雖不能做到如菩薩那般慈悲寬容,但這樣的經歷亦在磨鍊着我如何以更平靜的心情去看待人事物,訓練着我的氣度,教我如何一點一點的放下我執。「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