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佛教黃鳳翎中學佛學科主任──黎耀祖博士(二)

0

        佛教黃鳳翎中學宗教事務主任、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科暨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黎耀祖博士,跟香港佛教聯合會有着深厚淵源。三十二年前,他申請佛教慧遠中學教師職位,聘用他的面試官就是本會現任副會長紹根長老。翌年他轉往佛教黃鳳翎中學教書,一教就是三十一年,期間他有緣親近擔任佛教黃鳳翎中學校監多年的本會已故榮譽會長永惺長老。黎博士形容長老是他的伯樂,感恩長老多年來一直賞識他,賦予他發揮所長的機會。

黎博士與太太

黎博士與太太

開展佛學科教學生涯

        1990年黎博士大學畢業後在樂善堂顧超文中學教書,最大收穫是認識了跟他同年入職學校、擔任書記的太太,二人在認識第三年結婚。那時他在香港能仁書院攻讀佛學碩士學位,師從羅時憲教授和李潤生教授等著名學者。1993年,黎博士申請大埔區佛教慧遠中學佛學及中文科老師一職。當年面試的情景,他至今仍是歷歷在目,臨別時紹根長老叮囑他:「將來你要用心教好佛學呀!」從此就開展了他的佛學科教學生涯。

        1994年他轉往佛教黃鳳翎中學教書,教佛學、中文和中史科,後來也教過生命教育科和初中電腦科,近十多年就主要教佛學和倫宗科。「我跟永惺長老的因緣較大,因為他以前是我們學校的校監,現今就是演慈法師。在我的前半生,永惺長老是黃鳳翎校監,永惺長老和藹可親,很有佛相,為人沒有架子。」黎耀祖對永惺長老最深刻的印象,來自學校舉辦的活出中國文化計劃。

        佛教黃鳳翎中學分別在2002-03年和2003-04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舉辦了兩屆活出中國文化計劃,由永惺長老擔任大會主席和主禮嘉賓,每屆歷時三個月,可謂盛況空前。該計劃配合預科中國語言及文化科,內容多元化,有專題文化講座、參觀活動、學生訓練班等,涉及學術、中樂、書法、山水畫、中國舞等多個範疇,需要找很多專家學者和教育局人員協助。由於計劃內容是中華文化,許多講座都是有關儒釋道三教內容。他說:「永惺長老真的很支持我們,也可見他這人很包容,因為我們這計劃不是只談佛教。兩屆計劃他都擔任大會主席。總之凡是對學生有益的事情,他都很支持。」

黎博士稱讚永惺長老和藹可親,很有佛相。照片攝於2003年香港菩提學會成立30週年暨西方寺創建33週年活動。

黎博士稱讚永惺長老和藹可親,很有佛相。照片攝於2003年香港菩提學會成立30週年暨西方寺創建33週年活動。

        「我們的開幕禮和講座,也邀請了鄰近學校參與,如聖馬利亞堂中學、孔聖堂中學(2023年改名為孔聖堂禮仁書院)。如果無記錯,我們是在中央圖書館的演講廳舉辦的,可以容納三百人。長老很支持,那時候我跟他經常有接觸。」

勇猛精進 學佛弘法

        黎博士修學佛法,可謂勇猛精進,一往無前!他修讀了多個學位,包括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宗教專業)、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宗教專業)、香港大學佛學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蒙受眾多頂尖學者親炙,獲益匪淺。

        1998年5月,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校董、校長及教師代表聯席會議」上,永惺長老為培養佛學專才教佛學科,動議並通過各中學預設一佛學科高級學位教師職位,鼓勵現職學位教師進修佛學課程,學成後任教佛學,增加晉升的機會。本會現任執行副會長衍空法師當年責成協助,聯絡大學籌辦佛學碩士課程,結果在香港大學開辦佛學碩士課程。黎博士說:「受永惺長老鼓勵,我在寫博士論文的同時,報讀了港大第一屆佛學碩士。讀完之後,中大開辦第一屆哲學碩士,於是我又去報讀了。」

攝於香港能仁書院

攝於香港能仁書院

在菩提學會講經,黎博士(中)跟Dordor (右)合照。

在菩提學會講經,黎博士(中)跟Dordor (右)合照。

        與此同時,黎博士亦在外間機構講經弘法。1998年,他開始在法住文化書院講學,大約2003至2012年又在香港能仁書院(2014年正名為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教書。另一邊廂,因為永惺長老的緣故,他結識了西方寺大功德主林張麗瓊女士(Dordor),獲邀到菩提學會幫忙。大約2008年開始,黎博士在菩提學會教書,最初在摩頓臺,新冠疫情後轉往觀音講堂,以菩提文化院講師的名義一直講經至今。

        他感慨地說:「有Dordor的穿針引線,永惺長老又不嫌棄我,到後來寬運法師也繼續支持我,我很感恩他們的賞識。可以說,我同永惺長老和西方寺的因緣是比較深厚的。我覺得自己遇到伯樂,他給我機會,我要知恩圖報,所以我現今仍然幫手在這裡講經教書。」

        提到在中學弘法的體會,黎博士表示來佛教學校讀書的學生,大部分都不是佛教徒,甚至對佛教很抗拒。他說:「在一間學校,你作為一個佛教徒要去弘法,其實會遇到很大障礙。所以在聯校佛學老師會議上,很多老師總會發牢騷,覺得辦活動沒有人支持。一個佛教徒在學校弘法,真是一件很困難和失望的事情,期望與現實之間總會有落差。」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學生可能是種子未夠。你現在熏一個種子落去,它遲早會發芽生長,我們要抱着這個觀念。須知佛教是有教無類的,佛陀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所有學生都是可教的,不會因為他不是佛教徒,他不信,就不教他。我不是希望他信佛教,我是希望用佛學知識感化他,用我的生命感化他的生命。希望有一個學生聽得明聽得懂,他將來受用得到,這就是最大的回報。」

奠定佛化教育經論基礎 發展方向明確可行

        黎博士在佛教黃鳳翎中學教授佛學逾三十年,最值得回味的是為學校的佛化教育奠定經論基礎,並確立了一個以學校為本、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發展方向。

        建基於佛家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黎博士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是可造之材。雖然學生在成長路上總不免會遇上不同程度的煩惱障、或多或少的所知障,亦有很多習氣(劣根性)障礙學習,影響成長。但學校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先接受每個學生都有成長上的局限這事實,同時亦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是可教受教、具可塑性的,因為每位學生皆先驗地具有如來藏佛性(自我圓善的能力),只要得到善知識(老師)的適當引導,必定能夠開發潛能,成就個人良好的品德。黎博士更以緣起思想為核心,再從如來藏、唯識、天台、禪宗等思想系統中引經據典,為佛教黃鳳翎中學的佛化教育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每位學生皆可教的信念得到校方充分肯定,這無疑是為默默耕耘的一群教育工作者注入無限正向的推動力。

        黎博士指出,該校佛化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理論與實踐雙軌並行、體驗與服務雙向互動」。學校除了在課堂教授佛學知識外,更重要是教導學生將這些死的知識靈活應用實踐於生活中,轉化成為個人內在的正知正見及生活智慧。而在實踐過程中,強調學生要積極投入學科活動及社會服務(義工服務)之中,用心體會,這樣才可印證書本所學,並將這些概念深化、轉化為內在智慧,變化氣質。

        學校安排的宗教體驗活動及社會服務十分豐富,宗教體驗活動有佛寺遊蹤、參訪市區道場、傳燈祈福法會、校內浴佛、佛誕嘉年華、全校素食日、萬人皈依、本地考察、境外考察等。社會服務方面,有大嶼山供僧、菩薩行(探訪灣仔區獨居長者)、探訪安老院及護理安老院、探訪深水埗區露宿者、探訪智障人士、安排學生協助校外機構賣旗等。校方還會安排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如:佛學徵文比賽、硬筆/毛筆書法比賽、妙法盃佛教故事演講比賽、佛聯會佛經故事演繹比賽、和富香港學生傑出公民大使獎,藉以拓闊學生眼界,更讓他們獲得不同的宗教體驗。

        學生於上述比賽屢獲殊榮,更令黎博士畢生難忘的是,他嘗試將茶藝與佛學、禪修結合,短短三個月內訓練了五位對茶藝零基礎的高中學生,以「茶禪悟道」為主題,參加由香港恒生大學主辦的第一屆全港中學學界中國茶藝比賽(2023),最終獲得優異獎。

        黎博士很感恩校監演慈法師、校長李偉盛先生對佛化教育的大力支持,讓他的理念可在校內得以落實。另外,學校佛化教育的理念亦獲龍天翼先生肯定,在學校設立了竺摩法師獎學金,惠澤學生。

教中學生必須目光遠大

        黎博士強調作為老師目光一定要遠大:「你沒有可能要所有學生都聽得明佛學,只要一百個學生當中有一個聽得明、用得到,我已經成功和賺到了。這個學生會將佛法傳遞開去,那就不止一個。我們要用這心態去弘法。佛陀講經是不是人人都一定去聽?《法華經》有講,一開始已經有一班聲聞乘阿羅漢不肯聽,離座走了。因緣未到,你迫都無用,他會更反感。總之現今我熏了種子給他,總有一天因緣條件具足它就會起現。」

        有兩類學生令黎博士感到欣慰:「第一類學生不信佛教,認為佛學無用處(沒即時的效益),課堂上往往會從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質疑。你話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有賴因緣而存在,他就說:『阿米巴變形蟲這種單細胞生物就不用因緣,牠是自己繁殖的。』我回應他:『不是,阿米巴在哪裡存在呢?牠需要空間,這就是牠的因緣。你說牠單細胞分裂,那麼牠靠甚麼分裂呢?牠沒有營養,怎麼去分裂呢?』這就是緣起。我們要慢慢去跟這些學生解釋。」

        黎博士有個學生以前對佛法抱持極度懷疑的態度,跟他包拗頸,畢業多年後返回母校探老師,竟然對他說:「黎sir,早知當年我虛心、努力聽你講書啦!」原來這位畢業生現在做銷售行業,遇到有些客人信佛,他卻不懂得搭嘴。畢業生相當感觸,慨歎原來佛學科內容非常有用,後來還專程跟黎博士跑道場,上黎博士的佛學班。「我不理會他是想學佛,還是當佛學是銷售客人的工具,反正他不再抗拒了。」

        另一類學生是佛學科成績優異,畢業後也能夠將佛學應用在人生當中。黎博士說:「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起居生活還是待人接物,很多佛教義理在無形中都能夠運用出來。有個學生跟我說,以前佛學堂講放下、執着、無常,當時不知道是甚麼。他讀書好,識得背,例如甚麼叫般若智慧?哦,一切因緣條件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我們不執着就叫般若智慧。這是他背書的內容,直至他的親人離世,在生離死別面前,他真的能夠運用以往所學,識得放下。所以,講書的時候可能你覺得沒有用,到後來用得到,就知道它寶貴了。作為老師感到安慰的就是,有時會有這些學生回校探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得着和感受。」

        還有一類學生黎博士覺得分外可惜,他們從前讀書好,但考試之後就把一切拋諸腦後。「例如某個學生以前中學考第一,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返回母校探我們,我問他還記得佛學科教甚麼嗎?他說不記得了。哎,也有這些學生,很多事情我們只能隨緣。」

        隨着智能手機普及,在香港人人都用whatsapp,連帶師生關係也親密了不少。親近的學生會不時聯絡黎博士聚會,還試過有畢業生跟他跑道場呢!那個學生畢業多年後,跟黎博士說想學佛,因為畢業後沒有途徑,上網看見黎博士在外面講經的舊資料,就問他何時開班。黎博士whatsapp告訴他之後,那學生像追星一般,成為他的頭號粉絲,跟他跑道場。黎博士笑說,可惜一個疫情出現他就沒有再來了:「一停下來就很難再跟得上。這也是因緣。」

~ 待續 ~

進一步閱讀:  黎耀祖博士著〈理論與實踐雙軌並行、體驗與服務雙向互動——從慈悲心出發的佛化教育〉第一屆慈宗青少年「慈」文化論壇論文集,pp.19-35

下一篇:佛教黃鳳翎中學佛學科主任──黎耀祖博士(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