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真正的快樂》書籍介紹(文:桂魄流光)

0
2020041711

聖嚴法師著《真正的快樂》,台北:法鼓文化,2008年

《真正的快樂》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書名。誰不想獲得真正的快樂呢?因為人生在世,本來就苦多樂少。佛法對苦有數之不盡的描述和分析,有生、老、病、死四苦,加上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合共八苦。若果人可以解除這八苦,就足夠快樂了,真好奇聖嚴法師會怎樣講解真正的快樂呢?

這本書集結自聖嚴法師在電視弘法節目及雜誌專欄發表的內容,變成一篇篇精彩的散文,編入以下六個主題:「你快樂嗎?」、「什麼是苦?」、「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找到幸福的起點」、「轉化主觀的感受」和「得到真正的快樂」。

聖嚴法師在書中深入剖析快樂和痛苦的各個面向,有平常人角度的,也有佛法角度的,無論讀者的人生閱歷深或淺,都肯定獲益豐富。我們從書中認識到痛和苦是有分別的,痛是身體上的,苦是精神上的;佛教講人生有八苦,亦有四念處、無我觀念、因緣觀等精妙的對治法門;而快樂有三種,一般人追逐的是欲樂,另外還有定樂(禪定的快樂)和解脫之樂(通過修行得到解脫,不再有任何困擾及煩惱)。

法師對欲樂分析得很透徹: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問題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人們表面上追尋快樂,其實也在追尋痛苦,因為他們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這些快樂並不永久,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享受快樂之後,又返回痛苦的原點,從苦到樂,又從樂到苦,只是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P.16)

筆者較喜歡「什麼是苦?」主題下的文章,特別是「知苦、體驗苦、不以為苦」。文中指出離苦和滅苦是學佛目的,但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知苦。佛法對苦的種種分析有助我們瞭解苦形成的原因,但如果我們僅止於文字上去瞭解,就無法真正體會苦的真義。這樣的話,佛法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一般的知識,不會產生任何力量,而我們仍然會深受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的影響,不可能遠離痛苦。(P.40)

人生的經驗其實都要親身體會過,才會變得深刻。經歷過生死的人,或者曾經喪親、對苦有很強烈感受的人,他們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此後任何苦難對他們來說都不成問題。法師筆鋒一轉提到,菩薩必定是苦難的過來人;身處苦難時,一般人受不了,菩薩卻不以為意,不覺得痛苦或困難。再說,菩薩是為了救度苦難的眾生,才到苦難中來,所以不會覺得自己是在受苦。(P.41-42)

聖嚴法師在往後的文章又提到正確觀念的重要。他指出人的情緒反應都是從自我觀念產生,事實上苦不是與生俱來或一成不變的,只要觀念改變,痛苦就不存在。另外,很多人以為佛法強調這個世界虛幻,覺得佛教消極厭世,其實佛法所講的無常是非常積極的,就因為無常,所以不需要失望。「無常的觀念,實際上能為我們帶來無窮的希望。正因為念頭可以糾正,只要改變觀念,前程就會跟著轉變。這樣,即使環境不變,未來的希望仍然會在我們心中不斷的展現開來。」(P.52)

不以苦為苦,糾正念頭改變觀念,確是滅苦的最高境界。至於真正的快樂,或者怎樣才是最快樂的人,就留待各位讀者在書中發掘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