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六祖慧能

0

  慧能大師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西元六三八年),卒於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俗姓盧,河北范陽(今北京城西南附近)人,父親貶官嶺南,便落籍廣東。他三歲時,父親去世了,由母親撫養成人。自幼家貧,靠賣柴奉養母親。

  有一天,慧能挑柴販賣完畢,經過客棧,聽到有人誦《金剛經》,他由於宿慧(1)深厚,心中豁然省悟,便上前詢問,那人答道:

(1)宿慧:多生修行得到的智慧。

  「這是《金剛經》,是從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東禪寺弘忍大師處學來的。」

  他聽後,心生歡喜,便立志出家,得到母親的同意後,把她安頓妥當,就往見弘忍大師了。

  慧能來到東禪寺,參禮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問:「你是從哪裏來呢?」

  他回答說:「我是從嶺南來的。」

  五祖又問:「你到來想要些甚麼呢?」

  答道:「我並不想要些甚麼,只是希望成佛吧了!」

  五祖故意試探他說:「嶺南的蠻子也能成佛嗎?」

  他立刻回答道:「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彼此的佛性又有甚麼差別呢?」這番對話詞鋒銳利,契理(2)透徹。

(2)契理:符合佛理。

  五祖雖然心中讚賞,但恐怕慧能給人妒忌,便吩咐他暫時隨僧眾去做寺務。

  這時東禪寺有七百多位僧人,首座(3)神秀大師是教授師(4),極受大眾尊崇。剛好五祖要找法嗣(5),令僧眾各作一首佛偈(6),看誰能夠見性(7),便傳給他衣缽(8)。神秀便在廊壁上寫了一首偈語:

(3)首座:僧眾職位的名稱,地位僅次於佛寺的住持。

(4)教授師:負責教授一般僧眾規矩、儀式的長老。

(5)法嗣:佛門的繼承人。

(6)偈:是用來讚美佛,或講說佛理的詩句。每首偈由四句組成,每句的字數相同。

(7)見性:如實證見到自己的清淨本性。

(8)衣缽:衣即袈裟,缽即吃飯用的器皿,都是出家人的日用品。初期禪宗用作傳授祖位信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五祖看了,知是神秀作的。神秀雖然還未見性,但所說的道理,也適合中、下根性(9)的人修持,於是讚嘆道:

(9)中、下根性:指對佛法的領悟力較為遲緩的人。

  「後人依着這樣修行,必能漸漸修得聖果!」

  慧能當日在碓坊舂米,聽到一個小沙彌念誦神秀的偈語,心裏知道這偈語的作者尚未見性,自己也想了一首偈,但由於不識字,只好央求別人代寫,就在神秀偈語的右側寫下: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了,知道慧能已經見性,心中暗喜,但見僧眾很驚訝,恐怕別人妒害他,於是假意說:

  「這首偈是誰作的?他也未見性啊!」隨即用鞋把偈語擦掉。

  圍觀的僧眾也就不以為意了。

  隔了一天,五祖避開眾人,走進碓坊,看見慧能在舂米,問道:

  「慧能,米舂好了沒有?」

  慧能立即會意,答道:「米早就舂好了,只欠篩吧!」

  五祖用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暗示要他當晚三更前來見面。慧能會意,便依時去見五祖。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的道理,慧能聽後便豁然大悟。五祖於是傳給他頓悟(10)的法門(11),並付給他衣缽。

(10)頓悟:指一旦引發智慧,便可以豁然了悟一切佛理。

(11)法門:修行的門徑和方法。

  寺內僧眾全不知道這件事。

  慧能成為六祖,帶了衣缽,當晚便起程返回廣東,其後在大梵寺講經說法,皈依的有數千人之多,門人記下他的事蹟和法語(12),就是著名的《六祖壇經》。

(12)法語:以佛法開導別人的話語。

  六祖七十六歲圓寂,肉身歷久不壞,現仍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中。

  佛教的主要作用是度人成佛。由於方法因人而有不同,所以宗派亦很多。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他居然能夠頓悟,使人明白到修行注重內心的反省。一般在文字上寫得天花亂墜,或言詞上說得娓娓動聽的人,如果不修心的話,也很難領悟真理的。

  慧能大師之後,禪宗很流行,很多法師都領導徒眾,注重真修實證,而他的例子也使不識字的人消除了自卑感。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八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二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0年

下一章:波闍波提比丘尼和智首比丘尼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