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台,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歡迎學校師生和各界人仕提供作品刊登。

指鬘外道

0

  佛陀在世時,舍衞城北的深山裏有一個人名叫阿含薩,由於受人愚弄,以為只要在七天之內殺滿一千人,然後切下死屍右手的一隻指頭,串成鬘飾(1),佩戴在身上,來生便可升上天道享福,因此四出殺人,城人的人都稱他為「指鬘外道」。

(1)鬘飾:一般用鮮花或玉石串成環狀,佩戴在身上的飾物。

  有一天,佛陀從祇園精舍來到這一帶托缽,一個農民恐怕佛陀遇害,因此連忙前來加以勸阻。可是佛陀聽了,道謝之後,仍然繼續往前走。

  這時指鬘外道已經殺了九百九十九人,只差一人,便可成功。眼見七天的期限將滿,又找不到其他人,情急之下,正要加害自己的母親。就在這時,見到一個身披袈裟的沙門(2)走近,心中大喜,連忙放下母親,撲前追殺佛陀。

(2)沙門:譯為勤息,是古印度對出家人的通稱,謂他們能精勤修道,息滅煩惱。這裏專指佛陀。

  奇怪得很,無論他怎樣拼命的追,總是追不上走在前面的佛陀,到他筋疲力盡的時候,佛陀便停了下來。

  佛陀憐憫他愚癡,迷信邪說,於是啟導他改邪歸正。他聽後便頓然悔悟,拜倒佛陀腳下,請求出家。

  佛陀帶着他回到祇園精舍,人們看見指鬘外道的出現,都十分驚慌,連忙報告波斯匿王,國王立刻親率大軍趕來營救。

  大軍來到祇園精舍,波斯匿王見到佛陀平安無事,感到十分意外。這時佛陀還替指鬘外道求情說:

  「這個指鬘外道,犯案累累,雖然應該受到國法制裁,但現在他已悔悟前非,並且落髮為僧。與其拘捕一個棄惡向善的人,倒不如寬恕他吧!」

  波斯匿王聽從佛陀的話,饒恕了他。從此人們不再稱他為指鬘外道,而阿含薩亦成為僧團的一份子。

  有一天,阿含薩獨自到舍衞城托缽,卻遭受國人的報復:有的惡言相向;有的拿起石塊、棍棒,把他打得體無完膚;甚至連缽頭都被打破了,袈裟也被撕毀了。但他卻默默的忍受,既不反抗,也不怨恨,還自認咎由自取!

  阿含薩回到精舍,佛陀看到他的樣子,於是關切地訓誨道:

  「阿含薩呀!你能忍受這樣大的苦,還有甚麼不能忍受呢?想想過去,多少人被你殺害?國王雖然赦免你的罪,但受害者的親人,又怎會寬恕你呢?只要忍受下去,就能消除業障;若然精進修道,將來必得善果!」

  後來阿含薩一直默然忍受,終於獲得了別人的原諒。

  「外道」,是佛教對其他宗教、哲學的通稱。

  阿含薩因為誤信邪說,以為佩戴用指頭串成的鬘飾,死後便可以生天,所以被稱為指鬘外道。他雖然犯下彌天的重罪,但在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接引之下,終能改過遷善,並且得到大家的原諒。可見人最可貴的地方不是無過,而是知錯能改。

  同學在閱讀本課時,要明白古今法制不同,當時的判罪往往以國王的意旨為準則。阿含薩由於得到國王的赦免,因而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家切不可拘泥於現代的法律觀念來加以衡量。


本文節錄自以下書本第三課:  

覺光法師主編:《初中佛學課本》第二冊,香港:香港佛教聯合會,1990年


下一章:玄奘大師

Comments are closed.